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圆点资讯 > 典型案例
圆点资讯
预约留言
上海女子请外卖员给听障父亲送菜,网友嫌她打赏200元太少,将其网暴到“坠亡”,法律如何规制网暴?
时间:2022-04-13点击量:
日前,上海市虹口区一市民求助叮咚买菜外卖员余先生,给青浦区的听障父亲送菜。因交通管制,余先生一路辗转,27公里的路程走了近4个小时。
为表达感谢,该市民分别是余先生的微信、支付宝转账,均被余先生拒绝。最后,家属给余先生充了200元话费。
此事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后,人们被温情打动。叮咚平台的官方微博称,将给余先生颁发“平民英雄奖”,并给予2000元奖金。
但有网友对“200元话费”较真儿,认为该市民给余先生的报酬太少。
4月6日,网传该市民因受到网络暴力跳楼。
7日下午,当地派出所证实,该市民已经坠楼,至于坠楼原因,还需进一步调查。问及该市民的身体状况时,该工作人员表示,“人已不在了。”
记者联系到一名自称该小区志愿者的网友,他回复:“不在了,很难受。”
另据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报道,外卖员发声称,“看到顾客被网暴,我难过得睡不着觉。”
一个温暖的故事:求助外卖员为听障父亲送菜
4月4日,余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他在4月2日给那位市民送过菜,3日傍晚,余先生再次接到了她的电话。
“她告诉我她人在虹口,爸爸在青浦的家里,老人家只有白米饭了,没有菜,又是听障人士,手脚不便,生活上比较困难。她说她之前每周都会给父亲送做好的菜送过去,但是现在没办法了。她在找到我之前已经在平台上挂了一段时间单子了,加了配送费也没人接单,真的是太着急了。”
余先生回忆,该市民给他打电话时,声音里带着哭腔,他“一下子就心软了”,答应下班后帮忙送菜。
从虹口到青浦单程距离27公里,“我当时心里也知道有点远,但别的也没多想,马上就开始想电瓶车肯定支撑不住,中间怎么换电瓶的事情。”最终历经3个多小时终于将菜送到老人手上。
至于报酬,余先生称谁都有困难的时候,他不忍心收钱,但对方还是坚持往他手机上充了200元话费。
后来,当得知该市民在网上被人谩骂,余先生称他这两天压力很大,都没这么睡着。他再次强调自己帮忙不是为了钱。他平时也不怎么玩微博,“也不知道怎么去解释,又怕一解释给她带来更多麻烦。我就安慰了几句这个顾客。”
一个难以接受的结果:顾客坠楼,警方介入调查
6日下午,一位上海当地博主发布了他和该市民的聊天记录,该市民自称“叮咚买菜小哥事迹原博”,她表示“没想到本来是想宣传小哥事迹的,结果评论区一片关于200元话费的指责。”
随后她澄清道,按照当时的路线,1.5小时就能抵达,没想到用了那么久。余先生宾馆的费用是叮咚买菜指定的,并不需要他本人额外承担费用,“当天配送之后,就非常感动了,给小哥说了要送锦旗,后来也约了小哥解封后吃饭。”
当天,网传该市民在所住小区坠楼。
7日下午,当地派出所的一名工作人员说:“我们昨天接到报警,已经介入调查了。”当问及该市民的身体状况时,他表示人已经不在了。
记者联系到一名自称该小区志愿者的网友,他回复:“不在了,很难受。”
关于案件详情,当地警方表示,由于取证困难,还需进一步调查。
面对网暴,平台有没有办法
针对网传该市民曾受到网络暴力,记者联系到微博官方客服。
其回复,针对用户名誉权、荣誉权、肖像权、隐私权等权益纠纷举报,用户使用电脑登陆微博后,点击违规微博的右上方箭头标识,可以进行投诉。选择人身权益纠纷投诉流程后,根据页面提示进行操作,并等待处理结果,工作人员收到举报后会在5个工作日内查证处理。
微博人身攻击追溯期为自违规发生的3个月内,当事人投诉才受理。但在当事人委托他人代为投诉、当事人未投诉但产生恶劣影响,如大量用户投诉或引起大量传播2种情况下,非当事人投诉也会受理。
记者梳理发现,微博曾针对寻亲男孩刘某遭受私信网暴事件进行排查。通过排查,站方决定对1000余名在此期间发送私信用户暂停私信功能。根据用户举报投诉,团队对相关泄露当事人个人隐私、挑动矛盾纠纷的违规内容进行排查清理,清理内容290条。
此后,站方也拟上线两个新功能:一键开启“防暴模式”,开启后用户能够在可选时间内,隔离未关注人的评论和私信攻击;当用户收到大量非正常评论时,将弹窗提示用户是否开启隐私防护功能。
记者注意到,3月份,针对网络暴力,人民日报连发三篇评论,称2022年初,中央网信办开展了“清朗·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”专项行动,其中重点整治的五个方面任务,排在首位的就是“网络暴力、散播谣言等问题”,包括借疫情、社会热点事件等挑动网民对立,进行人肉搜索、辱骂攻击等。众多网络平台升级预防网暴能力,新上线“风险提醒”“发文警示”等功能,整治不当私信和不当评论,推动形成预防网暴的合力。
表达有边界,流量有底线。企业做得越大、平台越活跃,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就越大。如果说网络暴力行为是淹没理性、蚕食公序的洪水猛兽,那么网络平台理应成为一道守护精神家园的坚固堤坝。
评论称,一些社交平台、门户网站在防范网络暴力行为方面,还存在责任认识不充分、角色定位不准确、履职尽责不到位、制度机制不完善、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,一定程度导致违法和不良信息禁而不绝。事实上,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,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网络平台不会被流量绑架、被情绪左右。对各类网络平台来说,唯有立起“防火墙”、架起“高压线”,把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落到实处,才能营造清朗网络空间、呵护健康精神家园,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。
网络暴力行为,不仅冲破了道德的底线,更践踏法律的红线。只有擦亮“法治利剑”,打击网络暴力,才能对不法分子形成有效震慑,对社会风气形成正确引导,进而更好保障公民合法权益、维护清朗网络空间。
来源:格律法学院
本文仅供交流学习 , 版权归属原作者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,烦请告知,我们将立即删除。